1804年 6月13日(4)(2/3)
我以前几乎一天的时间都花在思考那么几件事上面了。
但后来发生那样太费脑子了,整得我每天睡九个小时都睡不够。
就慢慢改成了只思考到第三阶段左右,实际上这样也已经够用了。
举一个例子:姐姐和弟弟的相处并不融洽。
正常人会只看到了第一层,会把问题单纯归类到姐姐或者弟弟这种个体身上,认为弟弟可能调皮贪玩,姐姐文静沉默等等。
我的话会认为,姐弟的相处不融洽问题很大程度出在家庭教育方面,父母从来没有教过他们姐姐和弟弟该怎么相处,而没有教他们怎么相处的原因要么他们也是这么过来的,觉得这样没事。要么就是他们不懂教育,觉得有问题但不懂怎么改善。但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,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有关注姐弟俩,多看点关于教育的书,然后言传身教,这种问题很好改善。
孩童时期是父母最应该关注的时期,而不是等到孩子都上初中高中,开始叛逆了,再去想着找孩子谈谈。
但等到年纪大了,上了高中或初中,三观和思想基本定型了,就不好再去改善。
等到年纪再大些,青年或者中年,他们的关系也许又会随着阅历自然而然变得融洽,又或者期间发生了其他事,关系变本加厉。
这差不多就是我的一个思维逻辑。
这种思维逻辑说的简单点就是买到坏牛奶,去找生产公司,而不是去找奶牛。
但我的思维逻辑应该算得上跳脱,并不是完全的一条直线,很多时候我要思考问题都会直接省略掉一些最基础的,跳过一两个阶段。
所以很多时候我不太能完整且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,主要还是我没怎么表达过自己的想法,都是自己在脑子里过一遍。
然后,我解决问题都是可以的话,尽量治本不治标。
但很多事,实际上我即使知道了本在哪,我也没办法去改变。
所以我遇到问题更偏向退让,或者尽可能避免问题。
举个例子就是如果有人插我队,我会一声不吭。
又或者一条直路上有人挡着,我不会说麻烦让一下之类的话,会选择绕个弯。
我觉得和大多数路人沟通或争执是没用意义的事情。
“我也这么觉得。”我摸了摸安东妮的头,然后把刚才想到的例子举个她,“如果姐弟相处的不融洽,你觉得问题出在哪?”
她想都没想回答道:“父母……或者其他环境因素。”
果然吗?她的想法也和我一样,甚至还想到了其他的环境因素,像是校园环境,交友环境等等。
不过,单纯以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的话,她是不是有点聪明过头了?
“你都看过什么书?”我最先想到的是这个。
安东妮想了想,“《xxxx》、《xxx》、《xxx》、《xxx》……还有好多不记得了。”
这远超我的预想,我一直以为这个时代连出版一本书应该都很困难,而且价格应该也不便宜。
“贵吗?”
“市面上的书都不便宜。”
“不是你买的,对吧?”
“父亲以前买的,他以前还是个武士的时候很喜欢装文化人,虽然字不认识多少个,却还是买了一堆书放书架,现在都是我在看。”
我稍微改变了一下对这个时代的看法,这也许是个知识相当贵重的时代。
我如果在这个时代通过抄写印象里的名著来出书,-->>